IMG_3925
BLACK’S CUTTING

2014年10月MSPECTER创始人刘圆圆与艺术家金晶联合呈现一场独特的Fashion Show。想象当艺术与时尚结合时,会如何打破时尚主流的体系惯例和审美模式;去探寻,再创造,解剖众多偶然和意外的收获,表现其可变的、不稳定的时尚艺术对话关系和各种移动组合拼凑的魅力。

 

在今天,时尚界已经将“Black is the new Black .”变成了陈腔滥调,黑色毫无疑问已经能表达一切,并吞噬一切。但这并不妨碍今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去追溯Black的本源——一种自我存在的精神体验,暗藏无限力量之泉。Cutting则是一种保持自我世界,甚至可以被视为自身与外界、或者自身与自身相遇的一种方式。“Black’s Cutting”打破现已存在的美好事物,让它变成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在思考它对我们这一群体的行为、思考方式或是对生活的感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MSPECTER创始人Nicode将运用品牌独有理念,与艺术家一起探讨时尚美学,打造最潮最酷的2015 Fashion Hair Show。

 

 

 

 

 

 

aHR0cDovL2xpdXl1YW55dWFuLmNuLmNvbS9xZnktY29udGVudC91cGxvYWRzLzIwMTcvMDgvZjQ4ZDg5Nzc2OTk3NWE0YTlkMmZlY2YyZDFlODNiZDEuanBnP2F0dGFjaG1lbnRfaWQ9MTAyMjA_p_p100_p_3D
IMG_3954
艺术展部分
The part of art exhibition
基于对Mspecter品牌的理解与现场时装秀舞台效果的考量,金晶选取了其部分作品展出于Mspecter办公空间之中,使作品在异于常规艺术展示空间的环境下,与观者、表演模特以及所处空间产生对话。
展出现场
 
时装秀部分
The part of fashion show

时尚界已经将“Black is the new Black .”变成了陈腔滥调,黑色毫无疑问已经能表达一切,并吞噬一切。但这并不妨碍今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去追溯Black的本源——一种自我存在的精神体验,暗藏无限力量之泉。Cutting则是一种保持自我世界,甚至可以被视为自身与外界、或者自身与自身相遇的一种方式。

时尚沙龙访谈·文字版摘要
The summary of salon talk

时尚沙龙·一起聊时尚

采访者:MSPECTER

受访人:策展人 Christina Liu刘圆圆/艺术家 JIN JING金晶

 

M:非常荣幸能邀请两位与大家一起聊时尚。首先请此次展览的策展人Christina 解说下这次展览的主题“Black’s Cutting”吧?

 

C: 谢谢M。说到这次展览的主题,就不得不说我自己了。从大学开始我就发现自己对black事物很是热爱,这表现在我的全黑装扮、音乐、黑暗荒诞的图片、创作的作品也都是充满黑暗意味的。这一切都让我很好奇,所以我开始了探索有关black的一切,因为我想认识自己,接近自身。black不仅仅代表了视觉上的黑色,它可能关乎一种黑暗意识,也许是黑格尔所说的“世界之夜”,也许是齐泽克《敏感的主体》提及的精神的一种魔力——这种魔力就把否定的东西转化为存在。所以black可能是那否定力量,让自我经历了一场自我存在的精神体验。在时尚界的black,引用Yohji Yamamoto的观点,则是率性而优雅的气质。Cutting的出发点是身体,以语意、象征塑造身体,探讨着自身与外界,或是自身与自身相遇的一种方式。这次我们将除去情绪化的设计,因为理性思维的设计才是有趣的。作为我崇尚的时尚和艺术这两个媒介,我一直希望有个机会能将两种媒介融合,用艺术的思维来看时尚。这也是此次展览的初衷,从我个人和品牌根源Black’s Cutting开启对时尚认识的第一站。

 

M:因为此次展览是在厦门举办的,这两一年厦门时尚也是异常受到全国的关注,Christina 能否谈下你对厦门时尚的看法?

 

C:在我看来,厦门有不错的独立设计师,但是厦门没有时尚氛围,更没有时尚圈。因为能否形成时尚圈是需要多方面条件的,光有设计师是不够的,例如时尚媒体,是否还有客户群体,从这点来说我还是深有感触。大多数厦门人对穿着打扮这块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并且对时尚的认识度也与北京上海相交甚远,这些都导致了对时尚的需求度不高。但作为新厦门人这部分人群的时尚观念已经开始慢慢地转变,年龄层主要集中在85后,甚至更年轻化的人群。所以厦门是有时尚的土壤,但还需更多热爱时尚、有态度的伙伴投身这个行业,一起努力,一起创造,一起成长。

 

M:金晶你有着留学欧洲的背景,你能否从你的角度也来谈下厦门时尚的现状?与国外相比是否很不一样?

 

J: 如果从着装上来说,我感觉城市和国家之间的时尚差异越来越模糊,渐渐趋向同一化。(某些因为宗教等的历史原因,而必须保持某些特定着装因素的群体除外,例如,穆斯林妇女必须佩戴头巾,不能露出头发)。在交流工具不发达的时期,着装的选择基本是基于传统的沿袭,变化较小,偶有代表新潮的时尚因素,也大多是在上层阶级中出现。而随着通讯科技的发达,物流的畅通,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新潮物都,各地域的审美倾向将会越来越趋同。

 

我个人感觉,厦门的时尚在大方向上,和其他地区差别不会很大,差异关键在数量上和一些地域细节特色上,例如,作为著名的文化旅游休闲城市,街头上走文艺范和热带风情着装风格,相对会比较多;大量的特色咖啡馆,书店和旧物店也是厦门 的时尚名片之一。这两个时尚元素都可以看成是数量上的差别:相对比很多国内城市要多一些。

 

如果说到与欧洲相比,我觉得最大的差异不是在人们的着装,而是在城市建设上。如果一定要对比一下人们的着装时尚,我觉得要分成两种情况:群体和群体的比较,个人和个人的比较。从群体上看,就像我上面所提的:国家之间的时尚差异是越来越小。现在出国,在欧美国家,你会发现人们穿的和国内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服装品牌,鞋包搭配,发型都越来越接近。但是从个人的角度看,大多数国内年轻人没有自己固定的范,经常会随着潮流的变动而转向。这点让我感受很深的,我深入接触过的几个欧洲人,他们在着装上有着很系统和明确的要求,在品牌,款式和颜色上,哪些不适合自己,他们非常清楚,每个人都有特定的风格,而这个风格往往又是最适合他们的。

 

从以上这些点看,我们在时装的差异已经不大了,以后将会越来越小的。但是我要说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在国外的买泳装时,很难找到除了比基尼之外的款式,连体的,带内衬的或者有裙摆的那种“保守款”是找不到的,而在国内,却很难在泳装店里买到比基尼了。

 

M:你刚才提到,你感觉中国和欧洲最大的差异不是在人们的着装,而是在城市建设上,可以多讲一些你感觉的差异吗?比如你曾经留学过的荷兰的城市建设?

 

J:在说这点之前,我要向读者强调一下:城市的建设和建筑布局不是我的专业领域,我这里想说的更多是个人的直观感受。先从我亲身经历的一个小事说起吧,我有一个瑞士朋友,她对中国很感兴趣,每年都会过来住一段时间并且游历几个城市。当她去完北上广深和几个稍有特点的城市之后,她开始发愁接下去还有哪些值得去的,可以有不一样的感觉的城市呢,她问我的建议,我第一次开始认真的思考选项,突然感觉到无法回答了。和我一起回忆一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感觉,就是我们的城市开始长得越来越像:店面品牌都差不多的步行街,沿着水岸的霓虹灯和宵夜摊,长得方方正正的写字楼和商品房,宽敞但是不怎么干净的马路,一样穿着风格的年轻人挤在万达看电影…..等等这些,大家是否都觉得似成相识?

 

我们的城市在突飞猛进的建设和拆迁中,渐渐失去了自身的特质,成为样板之一,毫无个性。然后有些城市非常想凸显自己的“个性”,弄了一下不伦不类的城市景观,让人哭笑不得。例如,我们当时一起去景德镇时,都感觉很失望,整个城市完全没有瓷都的风韵,政府为了体现这里是“景德镇”,用瓷瓶把每个路灯罩住,就算是宣告身份了。说到瓷都,我一定要吐槽一下德化,可能政府觉得反正以前的风韵都没了,只能在新形象工程上下文章,于是,他们弄出了一个“乱葬岗”:在高速出口进城的两边山头,用巨大的白瓷假碎片镶嵌在土里,当时我是晚上来到德化,路两边“白骨皑皑”的景象把我吓出一身冷汗。(如果这里有德化的朋友看到了,请不要在意我这个被吓过的人的胡言乱语。)

 

说到德化这个例子后,就不得不说一下城市地标建筑的浮夸化现象了:反正既然老建筑都拆了,新建筑都长一样,而每个地方政府又有个性化的要求,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做“地标建筑”了。于是,各种奇葩的地标开始拔地而起,群魔乱舞了。在这里,我要很小心的提到北京的那几个新地标,虽然是老话题了,但是我不得不说:花费巨大的国家大剧院真的有必要做吗?并且紧紧的挨着我们唯一还算完整的紫禁城?有人可能会说,那卢浮宫门口也有贝聿铭的金字塔呢?但是那个是为了在不破坏建筑和景观的前提下,完美的解决了卢浮宫入口的问题。

 

关于你问到的荷兰城市建设,其实整个欧洲都给我这种感觉:至少他们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新的地标建筑都不会很突兀,更不会牺牲掉老建筑来盖新地标。至少,我能够感觉到城市的差异和它的历史。并且每个建筑的内部,即装修风格,都会最大的反应出使用者的状态差异,而不是千篇一律。

 

当然,对于这个城市美丑的问题,我们都是有着审美差异的,不能简单的判断谁的看法更对。举两个我身边的例子对这个话题收尾:例子一,我以前在上海读书时,我的一个上海朋友从巴黎旅游回来,对我们发牢骚,他说,巴黎很烂很穷的样子,街道又小又窄,地铁像山洞一样,房子都没有高于5层的,还是觉得上海更气派! 例子二:我在荷兰留学时,有个荷兰朋友对我说,他们荷兰人觉得最丑的城市就是鹿特丹,因为二战的期间鹿特丹被炸平了,所以现在整个城市都是高耸入云的新建筑,完全没有以前的样子。虽然鹿特丹的每个新建筑都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其中还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建筑师的作品(包括那个设计“大裤衩”的)。

 

M:金晶你刚聊城市建设时,提到了装修风格,在中国家装有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找装修公司设计家,就会发现他们给你的设计方案基本都差不多。以至于我们走亲访友时,会发现每家都长得差不多。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J: 嗯,这个现象非常有趣,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悖论:在室内装修的大环境里,或者说氛围里,我们都强调个性,强调定制的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按照样板粗略的分成几种大类,如,乡村,简欧,美式等等,每种大类代表一种风格,并且有着一些固定的元素,例如,地中海风格目前是我们厦门装修市场里最受欢迎。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些所谓的风格都是不伦不类的,只有形而没有精神。室内装修本身是极其个人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布置细节都要有房屋主人的个体特征,而不是一款风格就能代言。

 

在这里,我想提及一个我觉得很有趣的学科,是我在国外第一次接触到,叫interior architecture,中文可以翻译成“室内建筑学”,据我所知,目前国内还没有如此细分的学科。当时的一个好友就读于这个专业,隔行如隔山,我一开始也不是很明白她在学什么,粗略得理解成就是室内设计。之后她的一些研究方向和方法,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当时她一个专业任务要负责一个为老年痴呆患者设计空间,为了了解对这类群体的特殊需求,她选择去敬老院做很长时间的义工,和老人接触,是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模式和对空间的感受,然后根据这些及其个人的因素,才能设计出贴心的细节,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如果说的再详细一些,就是从空间体验者类型不同出发,每个人的身份和性格,每个家庭成员和模式都是不同的,会需求不同的空间划分,而这空间划分包括房间的划分,门的方向,家具的方位,室内的不同铺面的选材,都是以使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例如一个单亲离异的家庭和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对家具之间的摆放肯定是不同的;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和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对天花板和底面之间的高度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一个18岁女孩,可能也会开始对她儿时一直住过来的“公主房”感到厌倦。

 

当然,我很惭愧自己还是不了解这个专业,但是我非常钦佩的是它的研究方法和目标一直都是非常注重人性的因素。至少这样的态度,去挖掘和发现人的需求的态度,在国内的室内行业是非常欠缺的。

 

M:两位能否都说下你们各自眼中的“中国时尚的现状”?

 

C: 当代社会的主要行为之一就是生产和消费符号,以至于我们每个人不得不成为“符号瘾君子”(image junkies)。时尚作为社会文明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现象之一。现代人越来越多的活动领域已经被时尚征服,而且时尚几乎已经成了我们的“第二本性”。当我们每天创造或构建这些不同的时尚符号时,它们的作用和目的就是用来区别不同社会阶级,不同经济地位,不同职业,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不同审美等等。

 

那我们中国人所构建的时尚符号呢,是否有其特别之处?说到这个就得说说消费奢侈品这个现象了。中国人从2003年才真正开始接触和消费奢侈品,在短短的十年内中国家庭在奢侈品上的花费已经超越另外两个奢侈品消费大国——美国和日本。这不仅仅只表现在包、手表、珠宝或是服饰,还有豪车。最近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的《2014年中国豪车品牌特性研究白皮书》给开豪车的中国人多多少少搭上了贬义的标签——暴发户、富二代、二奶。中国豪车车主的张扬甚至已经远播国外。然而在中国,豪车本身就是一个符号,一个强有力的标签,贬不贬义或是其它的,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 还有很多常见现象,例如,很多人用好几个月的工资就为了买一个双C(Chanel)包,或是大H(hermens)、GUCCI等。似乎普遍认为这样简单粗暴地拥有了几个奢侈品LOGO,就挤进了高大上的行列,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别人、外界对自己认同。可能就是这样的公众心态,这样的价值观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们这独特的时尚符号——简单粗暴的奢侈品LOGO。

 

说到中国时尚现状,我非常认同金晶前面聊到的中国与国外在城市建设这块差异现象时所说的,欧洲的城市与城市之间都有很明显的差异和它的历史,而中国是没有的;还比如在聊到装修这块的现状时,中国所谓的定制也只是有形而没有精神。这其实就是因为中国的时尚是缺乏“差异性追求”,更多是“普遍性追求”。这个差异性追求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个人主义,只为自我满足的个性化时尚。如果将我们的追求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来说的话,中国人可能大多还在尊重需求,而欧洲大多数人已在自我实现需求,甚至发展至灵性需求了。

 

J:我也感觉刚才Christina谈到的消费现象是目前国内最有特色的现状,对奢侈品牌的追求和占有已经排到了世界第一,特别是最近5年内,几乎国外所有的奢侈品商店都有雇佣会讲中国话的营业员。这种膨胀式的消费欲望,首先肯定是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关联,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农耕为主,人们几千年来一直处于“生产者”的角色,只有少数权贵阶级可以当做是“消费者“的身份,但是因为数量很少,还不足以拉动整个的社会往消费社会转型。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对国内的审美倾向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是起着主导力量:国家审美对公众审美的强势介入,以至于在时尚上的发展上,中国出现了断层现象。例如,在五六十年代,对女性的审美是中性的,影像中的女性大多是穿着和男人一样的工装,留着短发,性别上的生理特征也被弱化掉,如果你当时是这种装扮,你就会被认为是时尚的。接下去的”破四旧“运动和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进一步切断了和传统之间的延续性,整个国家进入了统一着装风格的年代,长达十几年之久。当80年代初,政府对经济开始放宽,也对审美松绑以后,人们对时尚和个性需求再也按耐不住了,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清零”阶段,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时尚元素是可以一脉相承的发展下来供人挑选,于是当时的时尚青年们开始直接效仿港台和欧美的着装和发型风格。

 

综上所述,我们的时尚历史发展是断层的,几乎没有演变史,这点和欧美的时尚发展史有着很大区别的。例如,牛仔裤的演变和流行,在美国有着各种延续性的事件和历史时间点。而我们能提及一下的,可能除了旗袍或中山装等等款式(这些在元素现在更多是出现在戏剧化一些的场所,例如婚礼),真是是拿不出什么东西了。

 

说到这里,再回到中国时尚现状这个问题上,为什么我们现在如此盲目的青睐奢侈品,更大的原因也是在刚才提到的那几十年间:那段时期里,对“个人”的概念几乎完全弱化掉了,集体的认同感取代了个人认同。而在讨论时尚的概念时,我们最不能绕开的是就是个人认同的形成,但是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进入个性时代呢?其实并没有。近十年来,我们几乎天天都被灌输着自我实现的概念,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好好的研究应该去如何自我实现,至少很多人是没有时间或兴趣从非物质的精神层面开始达到自我实现,于是我们更倾向于更直接和见效的方式,那就是拥有奢侈品牌:拥有了它们,就占有了它们背后一系列的身份符号。

 

所以,我觉得不能简单的批评国人这种消费方式,因为经过了长期的集体思维的压抑之后,同时迎来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者”的角色向“消费者”的角色上转变,消费初期的盲目和误区是不可避免的存在,我始终相信随着社会消费观念的完善和系统化,个人的时尚理念也会越来越稳定和自信。

 

M:Christina Liu作为90后的你,你的时尚观是什么?

 

C:作为90后,个人认同已逐渐取代集体的认同感,这体现在我更关注个体自身,这也让我更愿意从自我内部中去探索。在最初的探索路上我肯定萨特的存在主义——人每天都在创造自我;但后来,我觉得这个“创造自我”像是个悖论,即每天所创造“新”的东西,并不是“新“的,而是为了寻找、拼凑,最后不断接近自我“个体”,所以这个“新”其实也是“旧”。这就意味着自我“个体”早就存在了,只是等着我自己去发现去寻找。而时尚是作为这个自我探索过程的一种媒介,将内在的外在化,于是时尚对我而言它是很个人化的东西。

 

M:请问两位有自己特别喜爱的时装设计师么?

 

C: Yohji Yamamoto吧,他的设计在我看来就是那种理性无夹杂情绪的设计,当然还有他对“完美的不完美”的追求,被称之为贫瘠美学,这也是我觉得最有魅力和最能吸引我的地方——一种精神性的美学观。

 

J:也是个日本设计师,ISSEY MIYAKE吧。其实我更喜欢他品牌下的小物件,比如胸针,手表之类的,风格一脉相承,并且更加概念化。

 

M:你们眼中“美”的时装设计是什么样的?

 

C: 引用Yamamoto的话“美感的定义是第一位,技术随之而来。你必须体察到这样的美。随后,就关乎于如何用面料去表现它”。美的设计,是应该能够接受和欣赏事物之缺失、无常和不完整,而不仅仅只呈现出和谐的完美,它追求应该是“完美的不完美”。但如今全球时装业都越来越保守、商业,于是在这样的主流环境下,时装设计出现了一种共性现象:先锋的观念往往被放大,反而忽略了一种工匠式的执着。

 

J:“美”是相对的,关键是看谁穿。一个“美”的服装,要和穿着这件衣服的人完整的契合,不多不少,如同衍生出去的皮肤和气韵。如果穿错了衣服,即使再好的设计,也像是“披着别人的皮”。

 

M:今天非常开心能和两位一起聊时尚,谢谢两位的精彩分享。最后请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兼MSPECTER品牌创始人Christina来为我们做个总结吧。

 

C: 首先谢谢M和金晶。如果说总结,那真的得对这一年以来的自己和MSPECTER做个总结性的思考了。因为这一年以来确实发生了很多,激动过,迷茫过,绝望过,也改变了很多,对于我自己和品牌而言。不过世界不就是在我们毫无察觉时悄悄地不断变质,所以我会时常让自己“静止”下来,去感受这些微妙的变化,这个静止不是真的静止。就如鷲田清一在受邀为Yamamoto的书《Talk to myself》中诗意地写道:“Yamamoto向后方望去。就如同一个站在桥上的人,时尚让人们追寻着河流上流,将他们的注意力急切地放在流水将要行去的方向。Yamamoto则是转向河流的下游,凝视着河水消逝的所在。比起’现在’,他更眷恋‘现在’不再成为‘现在’这一刻。”“Yamamoto并不是静止的,他只是凝视着我们不愿凝视的河流下游,看到了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

 

时尚犹如一个幽深的森林,独特而迷人,但容易使人迷途,这一年里我就遭遇了迷失。要怪的话,就只能说这世界真的旋转的太快,旺盛的消费主义也让我失去了耐心,被快时尚牵着鼻子走,我也在害怕落伍,盲目地为了“新”而新。这些干扰,让我忘记了当初热爱时尚的初衷,那纯粹的态度。于是我开始翻开过去所有的日记、读书笔记、音乐、爱看的书籍、时装设计等等,只为了追寻那对时尚最初的记忆。

 

那最初的时尚对于我而言,到底是什么?它其实是我作为复现自己、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一种媒介。 虽然现在时尚于我而言较复杂的多了,但我依然认为时尚是“形象与观念并置”的最佳境地,因为时尚是最高度个人化的东西,它的功用就是用来创造和展示自我个体的。当个体在创造自我时尚时,占主导和最先的一定是自我精神或观念,而再是呈现的形式。就如前面我所谈及的时尚观,当个体每天不断创造‘新’的时尚,这个过程其实是为了不断地寻找、拼凑,最后不断接近个体自身。这个在自我意识中所进行的“未完成现实的存在论”,说起来总是简单的,而实际却复杂的多。但无论如何,这都离不开探索个体自身,而不是如普遍的‘现在’,即时尚主流——特性被抹去,共性被提取。站在这高度个人化的时尚背后是个体的精神,所以这也是我一直坚信,时尚不应按风格去区别,而应该按不同的个体来区分。

 

最好的衣裳,遮蔽身体,展现灵魂。

 

在创立品牌伊始,我也未曾想过它是一个追逐于时代气息,唯恐落伍的流行品牌,而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完善的个体,MSPECTER代表了一个观点,而这个观点在不断发展。在这个幽深的时尚森林里,人们在这里和那里都看到某些东西,但没有人看到任何联系,而我想要努力地探究各个具体的感性的现实的东西之间的联系,继而形成品牌独特的轨迹,但永远不会改变的是品牌DNA。这是一个整体性的意念,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着装方式,还是对自我世界探索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秉持态度。我一直相信,认可MSPECTER的人,一定是与我有着相似的DNA,是同一个星球的人。这样的人,有着自己的信仰,将所有行为理解为‘自我认知的过程’,蒙生涅说过“认识你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快乐”,所以学会了自得其乐;这样的人,有着自己的坚持,亦不盲目追逐流行更迭的时尚,有着自己的美学观。就是这样的人,会理解MSPECTER,会爱上这个隔离区,这是一种自我存在的精神体验,如Black’s Cutting,暗藏着无限力量之泉。

 

最后,引用2011年12月22日我在日记中所写下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人总是会被异化,但还是必须时刻警觉这种异化,至少是清醒地,凝视着自己异化,或许这样可以减少异化的程度。”

 
分享到: